531

《都挺好》大结局了,海外华人的父母养老问题,却没有结局

浏览量 260

《都挺好》大结局了!这是一部让小编看哭的电视剧,只因为从老大苏明哲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

苏明哲——那个清华毕业,拿了爸妈每年15万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深造的海归!曾落脚硅谷,在失业后靠妹妹找到工作,但却又要打肿脸充胖子给父亲买房养老的老大!


身处温哥华的小编没有苏明哲的高学历,没有他的辉煌工作史,也不是充胖子的料。只是,他那种背井离乡多年后,又要回国担负父母养老的责任,个中辛酸令小编感同身受。

 

海外定居的华人如何解决父母养老问题,是个无解的难题。

 

温房网曾经在某论坛提问过这个问题:



 

网友小S的回答非常有代表性。她曾是温哥华留学生,毕业后移民留在加拿大,来温哥华十年了。




“这个问题,确实一直困扰着像我一样出国定居的人。我一个人身在加拿大温哥华,爸妈都在国内,岁数也都很大了,身体都不太好,平常小病小灾的跟我汇报的时候,都有点小担心,更别提有什么大病的时候,自己在这边急的火烧火燎,也不知道国内的爸妈情况怎么样了,只能干等消息。因为一直在这边,每年基本上回去一次看望家人,爸妈每次问‘什么时候回来啊?回来给你做好吃的’听的我都挺难过的,我一个人在国外努力工作,就是希望能把他们也接过来一起生活,不过感觉爸妈不是特别想生活在国外,可能因为太陌生的环境,他们在国内生活了一辈子,老了在国外生活让他们适应这边的生活他们好像也挺拒绝的,虽然每次嘴上都说好好好,感觉还是会更喜欢在国内,我自己也很头疼这个问题。我已经出国差不多10年了,感觉自己跟国内的生活已经严重脱轨了,每年回国都会让我震惊一下,国内发展的迅猛,加拿大的生活太安逸,更适合养老,不太适合奋斗,这边本土的人很懒,基本都不怎么上进,生活的差不多得了,可能由于我出来时间长了,有些也不太适应国内的节奏了,所以让我回国发展,感觉有些有心无力,再加上思维上的转变,感觉自己一毕业没有立刻回流,现在再回国内发展自己会非常困难,所以就想把爸妈也接过来,但是加拿大如果办理父母团聚移民,那收入一定要够一定程度才行,现在的我显然没有办法,所以也在努力当中。不管怎样,最后是让父母过来,还是自己回去,都希望能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,自己能努力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吧。”


我和小S有同样的难题。


隔海相望,无力尽孝


移民前夕,虽然已“高瞻远瞩”地安排好年迈老母亲的养老问题:常住老哥家,顺便照顾儿孙;定期“客串”老弟家,平衡一下关系;我就每天越洋电话联系或者微信视频向老母亲“报告”,并且每年安排一定的生活费给予兄弟们,以作赡养老母亲的费用。

这样安排的目的,一方面是想避免日久相处而产生的婆媳矛盾,另一方面是不想增加兄弟们的家庭负担。毕竟,一直和老母亲住在一起的我,貌似家庭经济状况好了那么一点点。

然而,自以为天衣无缝的安排,在我移民后的数月就问题来了。

或许是岁数大了,又或许是习惯了依赖,老人家平常有什么小病小痛的,老是怀疑自己患了什么重症,每次都哭哭啼啼地跟我“汇报”,并且经常埋怨老哥工作忙无暇照顾她,有时甚至还怨我狠心丢下她老人家不管,跑到国外“风流快活”。每每这个时候,虽说知道大多数都是老人家在“撒娇”,但心里还是忐忑不安。毕竟老人家年纪大了,出现大小毛病都很正常,所以马上心急如焚的打电话给兄弟们跟进。

另外,相处时间长了,婆媳关系还是会出现问题的。今儿不是说儿媳怪她带孩子方法不对头,明儿就是怨儿媳说她不讲究卫生……对于错综复杂的儿媳关系,往往很难判定谁对谁错。为了安抚老母亲,只能口头安慰,或者说说“善意的谎言”——待会我打电话跟嫂子(弟媳)谈谈,让她迁就你……

“后院”频频起火,确实会让远在太平洋另一边的我难以安心,但却又无力解决,顶多一年回去一次半次的,其他时间只能隔海相望。

不过,像我这样面对国内父母养老问题的“海外”一族,数不胜数,情况比我“恶劣”的也多了去。

 

养老并不靠你的“一套房”,而是需要你睡在“隔壁的床”

 

身为独生子的小曾,十多年前到温哥华留学,凭着出色的学业,其后在此觅得理想工作,还买了幢独立屋,结婚生子。这样的“标杆”人生,着实让人羡慕。

不过,小曾却有着心头痛:国内父母的安顿。父母这些年辛辛苦苦地攒着学费供自己出国留学,现在干出点成绩了,小曾极力游说父母移民温哥华安享晚年。

可有着典型中国传统思想的父母却打死不肯,说什么“国内是我的根所在,出什么国居住”。吵到面红耳赤的时候,父母还生气的骂道:“当初供你出国留学是想你回国找到更好的工作,没想到你却在国外扎根了,早知道不送你出去了。”

无奈之下,小曾在家乡市区一个配套设施一流的小区买了一套房,力求让俩老安逸地、开心地度过晚年生活。

不过,问题并没有就此解决。住上新房的老人家虽然对儿子的孝顺备感开怀,但是口头上还是唠叨着:“如果可以换,我们俩宁愿换回当年的小房子,虽然一家人挤在一起,但甭提有多开心。”

每每于此,小曾就耿耿于怀。对于老人家的心事,做儿子的岂能不理解;只是,“要我放弃温哥华这里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,带着妻儿回国重新开始?”

虽然说现在国内发展迅猛,机会大把,但这是明智之举吗?再说,现在的中国不是十年前的中国了,习惯了加拿大的安逸生活,恐怕跟国内的生活已经严重脱轨了,也不太适应国内的节奏了,所以让小曾回国发展,还真难让他狠下心。

面对年纪渐老的双亲,小曾该如何是好?


 

不是我不愿意,只是我不适应这里


 

小陈同样是独生子女,不过与小曾不一样,她的事业还处于拼搏期。为了解决长期忧心的父母养老问题,让自己专心于事业,也顺便喝上父母的一手靓汤,小陈决定让父母到自己身边来。

小陈父母是国内某市机关单位的退休职工,思想比较开明,为了女儿着想,二话不说就让女儿办好手续,远飞加拿大。

纵使父母早就做好应对国外“艰苦岁月”的心理准备,但终归还是敌不过现实生活的“折磨”,老人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。

语言关。小陈所居住的,并不是传说中的华人“解放区”,所以出入生活都需要英文交流。对于俩老而言,就近乎聋、哑、盲集一身,生活很不便。

饮食习惯。在加拿大,最常出入的“菜市场”也不像国内一样近在咫尺,买个菜都需要十个八个公交站,多费劲。但不到华人超市或菜市场买菜的话,就得就近屈就西人的食物。吃了几十年的中餐,一下子哪能适应得了西餐?更让老人家哭笑不得的话,这里的蔬菜比鸡、猪等肉类贵得多,想吃清淡一些反而花费得更多。


茶余生活。对老人家来说,加拿大的好山好水似乎没什么机会游玩,但“好无聊”就时刻陪伴着自己。这里没有属于自己的“朋友圈”,没有齐齐乐的广场舞,没有亲戚朋友拉拉家常,只能到附近的社区中心、公园散散步,甚至是购物中心之类的消磨消磨时间,生活乏味、没乐趣。

俩老很通情达理,觉得适应是时间上的问题,于是不停的给自己时间,三个月,半年……老人家的这一切,小陈都看在眼内。小陈又感动又伤心。感动的是父母太为自己着想了,伤心的是原来让父母过来是受苦受累……

最终,虽然俩老极力辩称在这很好,但为了俩老能真正开心的过上退休生活,小陈还是坚决把他们送回国了。

以后?小陈苦笑着说,以后再说吧,见步走步。

是的,虽然加拿大号称“世界最适宜养老的国家”,在加拿大过得悠哉悠哉的老人家也多了去,但是,像上面的有着父母“跨国养老”问题的人却不少,而且,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难事……


大概,最圆满的结局,是这样的:




相关文章

重磅!安大略省教师迎来四年内11%加薪,教育系统迎来重大变革

打破垄断!安省酒类零售改革,但价格或上涨50%

重磅改革!安省高中生想顺利毕业须添新技能:通过金融知识评估

加拿大央行降息在即,房市反弹成定局,但加元可能惨了,恐会跌至71美分以下

加拿大“华尔街”认为央行6月份降息概率增大

你家后院没准就有!被咬可能真的会死,加拿大进入蜱虫高发季

衣服怎么穿?加拿大春季天气多变,雷暴大风15cm暴风雪齐上阵!

热门房源
1

请咨询

Forma Condos West

多伦多

Great Gulf, Westdale Properties, Dream

2

请咨询

The Wedgewood on Yonge

多伦多

Sorbara Group of Companies

3

请咨询

MW Condos

密西沙加

JD Development Group, Reid's Heritage Properties

4

请咨询

4800 Yonge Street Condos

多伦多

Menkes Developments Ltd., QuadReal

5

62.20
加币起

Elektra Condos

多伦多

Menkes Developments Ltd. and Core Development

6

请咨询

Vicinity Condos

多伦多

Equiton

7

请咨询

Boutique Towns on Lakeshore

多伦多

Dunpar Homes

8

请咨询

50 Merton Street Condos

多伦多

Alterra, Diamondcorp

9

请咨询

Grain Mass Timber Lofts

多伦多

Gairloch Developments

10

请咨询

Birchaus Residences

多伦多

Altree Developments

Top